“员工有怎样的个性,热爱的是什么,有怎样的行为方式,最终都将决定公司未来发展以及行政该如何做服务。”
互联网从业者经常会看到这样描述的用户画像:“初出茅庐的大学生,18-22岁,生活方式是……购物习惯是……社交圈是……兴趣爱好是……”。这样一套完整精准的用户画像分析可以为企业的运营策略带来更好的参考,助推业务。
对我们来说,有价值的是,“用户画像”这个方法在行政日常工作场景里同样适用。
把产品思维用在行政的工作场景里,不仅可以更科学的解决企业内部痛点,而且能更好的服务企业的内部用户“员工”。
那么,行政做员工画像可以怎么做?需要关注那些方面?怎么做调研呢?
员工画像是基于员工工作行为、职场属性、需求属性、生活习惯等信息,通过提炼高精度的员工特征标识及数据分析处理后的多维标签化用户模型。
构成员工画像的基础元素通常有:姓名、照片、个人信息、经济状况、工作信息、互联网职场背景等等。
用来丰富员工画像的基础元素一般会有:居住地、工作地点、爱好、家庭生活、婚育状况、财产状况、消费观、朋友圈、性格特质、个人语录等等。
员工画像中,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员工行为。包括考勤打卡、内部分享行为、论坛里发言频率、培训学习频率、员工公益事件等等……
以比较有代表性的员工投诉行为举例,通常可以记录这些数据:谁提出的投诉?什么时候发生的服务投诉?通过什么渠道进行的投诉?投诉频率如何?行政投诉处理速度如何?对服务的满意度如何?等等等等。
综上这些元素得出的具体数据,常统称为员工属性。
从这组数据里,我们能解读出员工诸多行为背后的逻辑,比如投诉行政,他们对行政服务有怎样的诉求,出于什么目的?是否是行政服务应该解决的核心问题?行政如何通过创新满足她们诉求的价值点。
上面这些最基础的数据和标签并不难获得,但在这之后,大多数行政都不知所措,不知道下一步该怎样去分析。
因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员工画像,不是单纯列举群像的特征与共性,而是要针对我们的服务内容及员工痛点,找到一个目标或者solution。
举个栗子:
一个简单粗暴的员工画像= 名字、照片、行为、需求、目的
场景:一个中高层和一个实习生,都需要出差,路线是从上海到北京。
第一种情况:他们都选择了飞机这种交通方式,那么,因为他们的目的相同,就完全可以划分为同一类人群。
第二种情况:如果实习生选择理由是无可奈何条件所迫,快捷赶时间,但中高层出行以舒适为目的,那么,即便他们都选择了飞机,但由于两人选择飞机的原因和目的都不同,也不能归为同一类人群,而应该是两个不同的画像群体。
不同目标分析得出的画像,标签体系也是不一致的,维度分析都是需要选择数据以及综合运营目的性的结果。
而共同目标是把员工和企业联系的更加紧密的一个方法。比如这个目标可以是“让企业内部有更多元的员工沟通渠道”,这时,最基础的调研维度就是员工基础数据、历史员工投诉行为数据、主题约谈调研、企业已有沟通渠道的使用情况等等。
有了基础数据,调研目标,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将调研与员工产生联系,让大家乐于参与其中。
1.定向邀约人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调研对象的时候,除了行政服务实际的使用者之外,我们不要遗忘掉其他的一些利益相关者。
比如:购买室内清新剂的是行政,但是员工对气味的喜好会影响行政的采购决策;企业老板可能不使用或很少使用员工食堂,他却是最终采购决策的关键人物之一。
所以这些人都应该纳入到我们的调研范围。
2.选择各式各样的有意思调研形式
简单的H5问卷、内部信/邮件、与活动结合的调研问卷、内部公众号/内网讨论区、微信群、选择专业的员工调研相关供应商介入。
3.重视参与感,组织各种穿插调研的内部活动
与其费劲心思猜员工真正的想法是什么?不如创造一个公开的、毫无保留的表达环境,组织一场零距离的互动活动,让大家主动说。
可以吐槽,也可以是提意见,当然最好的是,用互联网人一贯解决问题的方式:带着解决方案来讨论问题。
现在已经进入到一种信息过剩的时代,即时推送的信息会瞬间失效。这个时候我们想告诉员工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何做,日常的推送几乎是没有用的,发反而面对面的活动互动形式会有更重的仪式感以及被重视感,这是时代的特点。
用户思维不仅应用在互联网产品中,对于行政服务来说,员工就是用户,采用用户思维来开展行政工作、设计行政服务,定位明确才能收获更高的满意度。
而用户思维的第一步就是了解用户,“员工画像”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END-
请用几个标签描述你司员工
在留言区跟我们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