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万能的行政,都少不了借力服务商。
跟每一个行政服务板块相对应的海量服务商,要如何进行筛选?这个难题,知选希望能帮大家来解决。
所以我们特别策划了企业服务研究社,将持续邀请行业大咖作为大家的智囊团,分享他们的经验,为行政人出谋划策。
本期企服研究社我们邀请到资深行政大咖周磊,来为我们分享他的保洁管理经验!

互联网公司 行政专家
①服务体量,比如面积、人数、空间的功能;
②服务范围,比如室内、室外、工区内外,是否包括桌面清洁和闲置物品处理,复杂区域的特定要求;
③服务标准,比如整体环境的一般要求,访客区域/高管区域的定制水准,卫生间的清洁、物品更换、异味处理等;
④有些企业对于巡检系统的使用、账单核对有特别的要求,也尽量在需求收集阶段拟定清楚。
一般可以通过熟悉的业主、物业公司进行推荐。或者对同一商圈的保洁公司调研后进行定向邀标。
很少使用网络搜索。
①核心人员的稳定性:优秀的保洁主管知道如何消化甲方要求,懂得如何分解并落实任务,善于管理保洁阿姨,并且积极走访现场,及时向甲方通告进度和反馈问题。
②保洁人员的稳定性和人员储备需要平衡处理:勤快尽责的保洁人员可以适度保留(比如调整岗位到更高规格区域),但确保人员储备和供给更加重要,不达标人员的更替需要特别及时的处理,否则会连带整个保洁团队的服务质量持续走低。
③管理能力包括对账的及时准确、培训效果、诚信。保洁的上岗班次和人员假勤涉及复杂的考勤统计和运算,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管理机制(包括保洁人员的配合执行),会对账目核对带来较大困难,从而影响账期和费用精准。
对保洁服务品质的提升需要依赖服务商的培训机制,而保洁从业人群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不高、对管理或手机(软件)的应用能力较差,培训往往是说到了做不到、偶尔做到一次但常常做不到。保洁的工作成效是非常显性的,做好和没做好员工都会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因此服务商对工作的诚信,是需要和行政掌握相同的信息,了解相同的进展,遵循相同的标准,来服务相同的客户。
风险问题首先是品质下降:环境脏乱差,卫生间缺少卫生用品;
其次还容易引起员工投诉和反感:保洁人员在工作中大声喧哗,干扰正常办公;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实物侵占和偷盗:偷拿客用品,盗窃公司财物等。
还有声誉和治安问题:服务商无故扣压、延发保洁人员薪资,造成围堵和闹访。
针对这些问题我的经验是日常需要多方面了解服务商的经营现状,与保洁人员聊聊家常,对不达标的人员果断更换。定期与服务商进行质量回溯,在合同和日常业务中要求服务商切实履行雇主责任。
①清醒的认识保洁服务的商业模式:保洁服务属于初级人员的劳务密集型行业,他们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源自对人员的薪酬分配(很透明)、管理费(员工工装、加班补贴等等)、清洁物品等等细微之处,因此在日常工作要关注细节、严格管理,死守红线。
②平常心对待保洁从业人群:年龄偏大,学历和技术技能不高,对薪资水平、发放及时性、小的福利补贴特别敏感。日常管理中尊重他们(比如称谓),用客观的实际案例(或现场)来讲明标准,少使用管理术语。
相对来说,有知名企业服务经验的服务商,在方案设计、形象、标准规范上表现更好,但不一定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需求。比如有些项目更加看重开荒保洁,那就需要在短时间内筹措人员,完成后能够迅速疏解人员。
我的经验主要有两点,也是结合上面Q5来谈的:
第一要贴近现场,建立三层巡查机制:保洁主管——项目经理——行政主管,各自从现场问题——管理落实——履约情况来加强保洁服务的管理。
第二是要尊重服务人员。日常中不可避免的遇到员工的投诉(甚至有误会:保洁人员拾物不归还),行政人员要不偏不倚,摆证据讲事实,做好保洁与员工之间误会的调和,不要让误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我们每年末还有“暖春会”邀请一线的保洁、保安、厨师等工勤人员吃团圆饭,做项目内的评比颁奖,许多人员都感动于他们的工作细节都被我们看在眼里,他们的工作自豪感和凝聚力也会持续上升。
一般是按月结费,但会视对账确认和发票开具的时间来定,一般在30~45天左右。
我的个人建议是不要单纯的延长账期,特别是劳务密集型的行业在资金服运转不佳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服务中断的风险。更多的是强调如何加快商务程序,让账期和资金支出计划平稳有序,可预测可管理。
通常员工对服务商比较无感,接触较多的是保洁人员。
员工关注也是投诉较多的有:保洁工作噪音干扰员工办公;语调太高、服务态度生硬;擅自移动员工私人物品;卫生间/茶水间的水渍和垃圾清理不及时等。
我理解是员工年龄群体的不同,对保洁服务的诉求也不尽相同,新一代的年轻员工更加关注个人空间和环境私密。
——————
关于企业保洁管理
你还有哪些感到困扰的问题?
留言区说说吧~